觀點中國 opinion.china.com.cn 時間:2012-09-18 人物:瞿方業
實現實名制,就是要促使個人勇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當下互聯網的現實也需要尋找一種制度,促使網民為個人的言行負責,那種網路上的胡言亂語,過度的人肉搜索、惡意中傷,都需要有人承擔責任,否則就是對他人利益的不負責。
南韓《文化日報》報道,南韓民意調查顯示,目前南韓僅有15%的受訪者表示支援廢除互聯網實名制,僅有反對廢除實名制人數的一半,43.2%的受訪者則表示中立。此外,在所有受訪者中有61.7%的人擔心,一旦廢除互聯網實名制,網上惡帖將愈發猖獗。(9月18日
中國網 )
作為世界上首個、也是惟一實行網路實名制的國家,南韓對網路實名制的實踐和探索引人注目。和世界上多數國家一樣,互聯網在南韓也是魔鬼與天使共存,人們享受網路自由的同時,匿名發言帶來的網路暴力、惡意中傷也讓一些人的精神受傷,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。正是越來越多的網路暴力事件,促成了南韓網路實名制的一步步誕生。
2007年7月韓網路實名制正式在社會範圍內實施,南韓35家主要網站都要求用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才能註冊和發表評論。2008年10月,女星崔真實因網路傳言自殺身亡,南韓國會認為是實名制不徹底所致,又通過一項修正案,將實名制擴展到所有日訪問量超過10萬的網站。但2012年8月,南韓又以網路實名制違憲為由將其廢除。
南韓為何“始亂終棄”,在五年之後廢除網路實名制了呢?
據報道,實施實名制後兩個月,南韓網路振興院和資訊通信部聯合進行調查,發現實施實名制之後惡意網帖僅減少2.2%。2010年4月,首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稱,該制度實施後誹謗跟帖數量從13.9%減少到12.2%,減少了僅1.7個百分點,和沒有實行無甚區別。據分析,部分原因在於很多人用真實姓名登記後繼續無忌憚地進行攻擊謾罵,據調查三分之二曾發表惡意網貼的網民對是否實名並不在意。另一方面,被稱為“身份證偽造器”的作弊軟體應運而生,讓“網路實名制”名存實亡。而2011年7月南韓SK通訊旗下的門戶網站Nate和社交網站“賽我網”被駭客攻擊,約3500萬名用戶的資訊外泄(南韓總人口約5000萬),更成為壓跨實名制的最後稻草。
作為互聯網大國,中國和南韓一樣面臨著相似的困境,只不過中國民眾寄予網路更多的希望和內涵。不過,既然互聯網都存在濫用自由的問題,那麼克服這種濫用所帶來的負面效應,則是一個必須探討和解決的問題,因此,探索網路實名制也是多年來國內一直在走的道路,借鑒南韓實施網路實名制以來的經驗得失,更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。
按理來講,無論是現實中還是網路上,每個人都該為個人的言行負責,這是現代公民起碼的素質,而網路上匿名發帖,不利於個人責任的承擔,已經引起很多後果。很多人都願意談論個人自由,也願意享受個人自由,但應當看到,真正的個人自由並非意味著為所欲為,自由從來都是有底線的,意味著同等的責任,意味著要對自己的言行為負責,並非做了任何事都可以拍屁股走人,而不會受到追究。
從這個意義上來講,網路實名制的實施是不言而喻的,實現實名制,就是要促使個人勇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當下互聯網的現實也需要尋找一種制度,促使網民為個人的言行負責,那種網路上的胡言亂語,過度的人肉搜索、惡意中傷,都需要有人承擔責任,否則就是對他人利益的不負責。
正是如此,國內一直在探討互聯網實名制之路,從2004年以來實行的網站主辦者備案登記制度、博客實名制、網遊實名制等等,都是對這一制度從不同角度的推動。實際上,雖然沒有實行完全意義上的實名制,但實名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,比如上網需要登記身份證,實際上就是身份上的實名,博客、微博的實名,更是實名制的一個種類。這些實名制的實施,並沒有對言論自由造成多少損害,反倒有利於人們更好地行使言論自由,更加自律地發言。而那些意圖通過匿名發言抵毀他人,實質上不可能不受追究,網吧實名登記及個人用戶ID地址的實名,早就讓逃避責任成為不可能。
南韓雖然廢除了實名制,但南韓人僅有15%的公眾支援廢除網路實名制,本身就説明瞭實名制存在的必要性,更為我們更好地實踐實名制推供行進的標桿。作為中國實名制學習和借鑒的對象,應當從南韓的實踐裏汲取的經驗教訓是,努力消除網民個人資訊通過網路洩露的危險性增加,從技術及法律制度上對於公民個人資訊進行保護,讓網路實名制真正能為保護大眾的利益服務,這應當是未來制度建設的方向。
http://opinion.china.com.cn/opinion_20_54220.html 本站原創,如有轉載,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!
作為世界上首個、也是惟一實行網路實名制的國家,南韓對網路實名制的實踐和探索引人注目。和世界上多數國家一樣,互聯網在南韓也是魔鬼與天使共存,人們享受網路自由的同時,匿名發言帶來的網路暴力、惡意中傷也讓一些人的精神受傷,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。正是越來越多的網路暴力事件,促成了南韓網路實名制的一步步誕生。
2007年7月韓網路實名制正式在社會範圍內實施,南韓35家主要網站都要求用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才能註冊和發表評論。2008年10月,女星崔真實因網路傳言自殺身亡,南韓國會認為是實名制不徹底所致,又通過一項修正案,將實名制擴展到所有日訪問量超過10萬的網站。但2012年8月,南韓又以網路實名制違憲為由將其廢除。
南韓為何“始亂終棄”,在五年之後廢除網路實名制了呢?
據報道,實施實名制後兩個月,南韓網路振興院和資訊通信部聯合進行調查,發現實施實名制之後惡意網帖僅減少2.2%。2010年4月,首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稱,該制度實施後誹謗跟帖數量從13.9%減少到12.2%,減少了僅1.7個百分點,和沒有實行無甚區別。據分析,部分原因在於很多人用真實姓名登記後繼續無忌憚地進行攻擊謾罵,據調查三分之二曾發表惡意網貼的網民對是否實名並不在意。另一方面,被稱為“身份證偽造器”的作弊軟體應運而生,讓“網路實名制”名存實亡。而2011年7月南韓SK通訊旗下的門戶網站Nate和社交網站“賽我網”被駭客攻擊,約3500萬名用戶的資訊外泄(南韓總人口約5000萬),更成為壓跨實名制的最後稻草。
作為互聯網大國,中國和南韓一樣面臨著相似的困境,只不過中國民眾寄予網路更多的希望和內涵。不過,既然互聯網都存在濫用自由的問題,那麼克服這種濫用所帶來的負面效應,則是一個必須探討和解決的問題,因此,探索網路實名制也是多年來國內一直在走的道路,借鑒南韓實施網路實名制以來的經驗得失,更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。
按理來講,無論是現實中還是網路上,每個人都該為個人的言行負責,這是現代公民起碼的素質,而網路上匿名發帖,不利於個人責任的承擔,已經引起很多後果。很多人都願意談論個人自由,也願意享受個人自由,但應當看到,真正的個人自由並非意味著為所欲為,自由從來都是有底線的,意味著同等的責任,意味著要對自己的言行為負責,並非做了任何事都可以拍屁股走人,而不會受到追究。
從這個意義上來講,網路實名制的實施是不言而喻的,實現實名制,就是要促使個人勇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當下互聯網的現實也需要尋找一種制度,促使網民為個人的言行負責,那種網路上的胡言亂語,過度的人肉搜索、惡意中傷,都需要有人承擔責任,否則就是對他人利益的不負責。
正是如此,國內一直在探討互聯網實名制之路,從2004年以來實行的網站主辦者備案登記制度、博客實名制、網遊實名制等等,都是對這一制度從不同角度的推動。實際上,雖然沒有實行完全意義上的實名制,但實名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,比如上網需要登記身份證,實際上就是身份上的實名,博客、微博的實名,更是實名制的一個種類。這些實名制的實施,並沒有對言論自由造成多少損害,反倒有利於人們更好地行使言論自由,更加自律地發言。而那些意圖通過匿名發言抵毀他人,實質上不可能不受追究,網吧實名登記及個人用戶ID地址的實名,早就讓逃避責任成為不可能。
南韓雖然廢除了實名制,但南韓人僅有15%的公眾支援廢除網路實名制,本身就説明瞭實名制存在的必要性,更為我們更好地實踐實名制推供行進的標桿。作為中國實名制學習和借鑒的對象,應當從南韓的實踐裏汲取的經驗教訓是,努力消除網民個人資訊通過網路洩露的危險性增加,從技術及法律制度上對於公民個人資訊進行保護,讓網路實名制真正能為保護大眾的利益服務,這應當是未來制度建設的方向。
http://opinion.china.com.cn/opinion_20_54220.html 本站原創,如有轉載,請註明來源觀點中國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